欢迎光临中国名家百科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中医>>中医新闻

中医新闻丨石仰山:国医大师的中国梦

发布时间:2022-09-15 16:58:08 人气:21764

QQ图片20220915165852.png

      中医名家石仰山近照

在上海,石氏伤科可谓是中医界的一面旗帜,其正骨手法、各类敷膏、内服汤药等诊疗特色项目,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2008年,石氏伤科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仰山,当选为新一届国医大师。不久前,康复君有幸拜访了这位中医界的传奇人物。

作为新一届国医大师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石仰山却谦称自己是一个“前不如前辈,后不及后学”的中介者,“我愿意将我所学到的先父和前辈的医术精华,传道给广大年轻门人”。石仰山说,他理想中的医学没有中医、西医之分,只有“中国医”,其终极目标只有一个:缓解病痛,攻克疾病。这是国医大师的中国梦!

弱冠学医,成为“文武”兼备传人

1950年,年方弱冠的石仰山并不热衷于祖传的医道,而是酷爱体育,足球、排球、篮球等样样在行,身体壮得像一只小牛犊。高中毕业那年,他曾报告上海体育学院并被录取。但是,作为石筱山独子的他,不得不背负着承袭祖业的使命,最终在父亲坚定要求下放弃了自己的体育梦,跟随父亲学医。

父亲石筱山是一位和蔼的医生,同时也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在他为患者诊病时,一定要石仰山端端正正地坐在一旁,看他为患者诊断、正骨和针灸,最后由他口授,让石仰山抄方。起初,石筱山开药时,总要给儿子讲解药物的用途,后来,等石仰山基本了解了药理后,便由其拟写药方,然后交给石筱山修改、增减,并让其陈述药物用途。

一天早上,石仰山因为前一夜贪玩晚睡,早起后无精打采,在石筱山诊病时打起了瞌睡。此时,严厉的父亲不顾及石仰山的颜面,当着满屋患者的面给了他一记“毛栗子”,把他从睡眠中敲醒。“这记‘毛栗子’让我铭记一生,成为我日后严谨求学从医的警示。”石仰山说。

“一位合格石氏伤科的传人,不仅要能‘武’(掌握正骨手法等临床经验),还要能‘文’(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石仰山说,为此,父亲特意请挚友中医名家黄文东,为石仰山传授中医经典理论。如此,白天跟着父亲学临床,晚上跟着黄先生学理论,5年后,石仰山通过了卫生部考核批准,获得独立行医的资质。

此后,石仰山还用10年时间,根据父亲的口述整理了20万字的《石筱山医案》。1966年,石筱山去世后的第二年,“文革”爆发,石仰山作为“批斗”对象被抄了家,两大车中医典籍当作“四旧”销毁处理。即便如此,石仰山冒着风险把《石筱山医案》藏了起来,因为他不忍看到近百年家传医术因此绝迹。幸运的是,“文革”结束后,《石筱山医案》重见天日,成为如今中医骨伤学界的经典史料。

而石仰山在石筱山和黄文东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医术、医理,更有做人的道理。解放初期,石家诊所设在码头边,港务局旁,前来就诊的患者大多数是码头工人等劳苦大众,他们薪资微薄,有时就诊还无力支付医药费。“但是,像父亲、黄先生这一辈的很多中医,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对一些特别贫困的人,父亲非但不收钱,还免费送药。”石仰山说,“宁人负我,我不负人”不仅是他父亲的为人准则,也是他一辈子的人生信条。

兼邪论,石氏伤科的“镇家之宝”

石氏伤科起源于130年前的石记镖局。石仰山的曾祖父、石记镖局镖主石兰亭,用家传独门秘方和正骨之术为同僚治伤,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疗伤正骨的独特经验。1880年,石兰亭弃武从医,举家迁往上海,在老城厢悬壶济世,融传统武术正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方法于一炉,开创石氏骨伤学派。除了正骨手法外,石兰亭独创的三色敷膏,经过100多年的传承延用至今。

石氏伤科第二代传人、石兰亭之子石晓山,极力推崇明代名医薛己的“十三科一理贯之”的论述,所谓十三科是古代医学分科的总称,即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既注重治疗损伤的局部病变,又注重调理伤者气血脏腑的变化。

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石晓山之子石筱山,将“十三科一理贯之”的理论进一步深化,总结出“三十二字诊疗思想”:“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由于注重内外兼治、气血并重,石筱山的治疗见效快,很少有后遗症。

石仰山认为,父亲石筱山在“三十二字诊疗思想”中所独创“兼邪论”的诊疗体系,是石氏伤科的“镇家之宝”。何为“兼邪”?打个通俗的比方,就是一人因强力重举而闪了腰,与此同时也受到了风寒湿邪的侵入。那么,闪了腰只是本病,而外感风寒湿邪就是兼邪。“这些兼邪往往似损非损,似伤非伤,在机体损伤时留了‘根’却不容易被发现,等到再次感受风湿寒邪时又会发出,从而变得迁延难愈了”。

粉碎性骨折,并非都适合手术内固定

石氏伤科第五代传人、黄浦区中心医院石氏伤科研究室主任、石仰山学术继承人邱德华,在谈及自己导师时,颇有高山仰止的感觉,“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中医底蕴深厚,临诊经验丰富”。

1995年,邱德华跟随石仰山在上海市名老中医门诊部坐诊,当时,他们接诊了一位50岁左右的女性患者,5年前,她因车祸导致一条小腿粉碎性骨折,虽然经过两次外科手术内固定后,但是骨头一直未能接好。

石仰山运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结合石氏家传的伤药与临诊经验进行诊治。他发现,这位患者已有骨髓炎的趋势,便用石氏金枪膏的药粉联合三色敷膏外敷,再用小夹板予以固定。石氏金枪膏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止血生肌的功效。

随后,石仰山根据患者的体质辨证施治,先天、后天两手抓。他发现,这位患者先天肾气不足,后天又曾外感风湿寒邪,肾气进一步被耗损。肾主骨,肾气不足,容易导致骨关节在受损后愈合困难。另外,她还有脾胃不佳的表现,根源是风湿寒邪侵入体内,因为气血不和,内生痰湿,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受阻。脾乃后天之本,能统筹周身血液,化生血气,运化水湿,使肌肉丰满有力。所以,脾胃功能不佳,也是导致其伤后愈合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石仰山运动石氏调中保元汤。调中即及调节脾胃,保元则补益肾气,从此达到健脾胃、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经过半年“先驱邪、后扶正”的调治后,这位女患者已经能够平稳地下地走路了,而半年前她还需要拄着拐杖,在家人搀扶下挪步。石仰山对邱德华总结该医案经验时说:“她是粉碎性骨折,且本身体质较差,造成血供不足。因此,如果再用内固定的方法,显然就不适合了。”

“印象中,粉碎性骨折一般以西医治疗居多,但是,有些患者在做了手术内固定后,恢复情况仍然不好。这恐怕就与只重视本病而忽视兼邪、只重视局部而忽视整体的治疗有很大关系。”邱德华说,导师石仰山运用中医整体施治的理念,将石氏伤科本病与兼邪并重的治疗优势发挥出来,这让当时已有十多年临床经验的他感觉豁然开朗。

用西医方法研究中医,如同牧师管和尚

颈椎病是中医骨伤病中的常见病,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上海龙华医院著名教授施杞,则创立颈椎保健的“米”字操。对于“米”字操,有西医的脊柱外科专家提出质疑:人的关节是有一定寿命的,“米”字操中过多的关节往复运动,会加速关节的磨损和退化。

对此,石仰山认为,这是中医、西医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引起的:“在西医专家眼中,‘米’字操可能更多地被等同于康复医学中的牵引方法,他们看到的是肌肉和关节的机械运动,却未见运动中有呼吸和导引功法的参与。通过呼吸结合肢体运动的效果,与单纯的肢体运动的效果完全不同,这有调节颈椎气血和血供的作用,并不会造成骨骼关节的磨损。”

QQ图片20220915161312.png

     石仰山中医 为患者诊治

在石仰山看来,西医和中医不应对抗,而应该在保持各自完整理论体系的同时,相互吸收、补充发展,“我反对用西医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中药成分,中医药应该用中医理论方法研究才对。这就好比和尚、牧师都是宗教传播者,为什么非要让牧师来管和尚呢?”

在吸取现代医学长处方面,石氏伤科始终不遗余力。早在石筱山诊断疾病时,骨骼X光片就是重要参考之一。如今,石仰山所培养的中医伤科医师团队中,几乎所有人都能拿得起笔开得一手好处方,不乏有拿得起手术刀的高手。石仰山的一位弟子还运用现代分子材料学技术,研发出了胸腰椎外固定器,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固定,在有不输于手术内固定效果的同时,却没有手术所带来的创伤。

“我理想中的未来医学,应该已无西医、中医之分,只有‘中国医’,那时,中医与西医已经完全融合,都围绕患者转,以缓解痛苦、治愈疾病为终极目标。‘中国医’就是我的中国梦。”石仰山说。

 

 本文来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