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名家百科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中医>>中医新闻

中医新闻丨昆明吴荣祖家庭:四代从医 用医者仁心传递正能量

发布时间:2022-08-17 15:53:01 人气:30398

昆明吴荣祖家庭:四代从医 用医者仁心传递正能量

QQ图片20220817155608.png

  吴荣祖中医为患者诊治

《礼记》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中医世家一直是让百姓感觉亲切又敬重的一种家族存在。在昆明,就有这样一个中医世家——四代“吴附子”。他们是中医扶阳学派传承人,从云南四大名医之一的曾祖吴佩衡先生到祖父吴生元、父亲吴荣祖,再到儿子吴文笛,四代人出诊、带学生、搞科研,传承并发扬这一中医学派的“正阳”思想,通过重剂使用“附子”等药物来辨治阴寒之症,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被称为“吴附子”的缘故。

 扶阳学派的创始人为清末的伤寒大家郑钦安。但实际上中医重阳、扶阳思想源自《周易》、《黄帝内经》,并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得到充分体现。第一代“吴附子”——吴佩衡是云南吴氏扶阳学派创始人,在1950年,首开云南中医办校之先河,后任云南中医学院第一任院长,从事中医临床、教学60年。第二代“吴附子”吴生元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的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继承吴佩衡的衣钵后,吴荣祖、吴文笛父子二人为中医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甚至有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洋学生”。

 辩证中医思维传了四代的“秘方”

 作为扶阳学派的中医世家,是否掌握着什么祖传秘方?答案是否定的。“作为扶阳学派传人,我们所开的所有药方都来自于经典,这些方子都是完全公开。传了四代,我们所传承的主要是中医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每一代传人都有各自的研究与发展,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医者,而不是一个卖药人。”吴荣祖说。

 对于吴荣祖而言,传承中医并不仅仅是医技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是两千多年岁月长河里,一代又一代中医传下来的“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和谐之道。

 “我从小就在祖父吴佩衡身边长大,上大学时祖父就是校长,老师讲完课,我就到祖父那里去听,近水楼台,从小就会写‘附片’两个字,一笔写成,这是吴家的行草。我小时候祖父就跟我说,要把中医传下去,不能断。” 今年71岁的吴荣祖回忆。

 没练过“童子功”的扶阳派传人

 吴家是个非常特别的中医世家。但家人并不会强求孩子学习中医,挑起传承的担子。当吴家的医术传到吴文笛这一辈时,只有他一个儿子。尽管如此,父亲并没有采用填鸭式的教导方式。吴文迪还记得年少时,父亲跟他一起装在药盒里的那些昆虫标本,即便那些标本早已风化在岁月中,但从那个时候开始,吴文迪就已经对万物生长、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医传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填鸭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死记硬背一些汤头口诀、经典书籍里的医理。看似起步很早,但这样练‘童子功’往往会磨灭孩子对中医的兴趣,长远看来,没有办法在所学医理基础上加以创新,甚至没办法适应病人的新需求。”吴文笛介绍。回忆起小时候父母给予的引导式教育,后知后觉的他深感幸运。

 在到云南中医学院读大学之前,吴文笛仅仅是在假期的时候到医院帮父亲叫过号,他没有任何中医学基础。但长期的耳濡目染,加上长辈从小引导培养的中医思维对他成长和学习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大三那年,吴文笛就在《云南中医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一篇纯学术论文,大学五年学习结束的时候,他对中医的认识与掌握就已经和同班同学拉开了一大截。除了医术,吴家更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祖父、父亲经常教育我从医必先树德,治病更须行善。”主动上门给行动不便的病人送医送药,给贫困患者赠药送物。这些对吴文笛一家来说是常有的事。“为人民服务,也为中医振名”是吴家共同的“中医梦”,在行医过程中吴家始终倡导诚信医德、扶弱济困、乐善好施的美德。

 改良附子剂型 进行定量定性研究

 在《神农本草经》中,附子这味药材被列为下品。有一定毒性,但价格便宜,药效佳。如果没有处理好,患者会中毒,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医不敢使用附子的缘故。但四代“吴附子”在使用附子时,都是大剂量,最大剂量,一服中药用到459g。吴荣祖认为,“附子就像电,雷电从前能杀人,但你能够驯服它,就可以造福于人类。附子治疗寒病疗效很好,但不能用于热体,热体用附子相当于火上浇油。辨证是中医的核心,是中医生存的要素。”

 为了发扬扶阳学派,上世纪90年代,吴荣祖主持了附子剂型改良的课题,花了整整三年时间,研究出如何把附片制作为颗粒,去除毒性,让药性更为稳定。现在,第四代“吴附子”吴文笛正在进行附子定量定性研究,以让附子的使用能有一个标准,便于其他中医开方抓药。另外,他也还在积极配合父亲收集整理扶阳派中医学的系统理论,力争最后以专著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来学习、传承。

来源:中国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