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名家百科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名家观点

名家观点丨王学斌:在长时段中把握历史自信

发布时间:2022-07-14 17:06:37 人气:25642

QQ图片20220714170257.png

王学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博导,中国史教研室主任)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历史是为了使全党从历史进程中洞察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提高认识水平和辨别能力,增强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更加清醒、更加坚定地办好当前的事情”,“这次全会《决议》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历史自信”这一重要理论命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历史犹如长河一般,“不变”与“变”反复切换,唯有在极为宏阔与长远的时间视野与空间方位观照下,才可以全面把握历史自信的形成过程和理论特质。借用著名的法国年鉴学派核心术语“长时段”所提供的方法论启发,综合观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互动,历史自信只有置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华文明孕育与变迁、社会主义的诞生与演进、伟大复兴的酝酿与前景的整体进程中,采取长线的考察视野与思维方式,我们才足以看清信因何奠定,信如何增强,信为何重要。

历史自信是厚重的,受惠于5000多年文明源泉的积淀与历史遗产的默默滋养。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年底撰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有过非常经典的概括,称“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在漫长历史绵延中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同时“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在不断演进中孕育了博大的文明,“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随着各族人民的持续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孕育而生,这“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在这篇党的重要文献里,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炼出国家、文明、民族三大要素。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留下的丰厚遗产,也是中国自身独具的文明根性和巨大优势,这无疑为历史自信积累了无比厚重的资源。

历史自信是开放的,得益于500多年社会主义活水的实践支援和理论指引。对于人类理想社会的未来景象,中西方先哲曾设想出近似的蓝图。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已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来描绘未来。1516年,托马斯莫尔在出版的《乌托邦》一书中所勾画的奇乡异国与大同世界堪称异曲同工,世界社会主义由此从空想到科学,走过了荆棘满布的500多年。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对理想社会不懈追求的成果,为人类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近二百年来,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从中西巨变时的彼此凝望,到五四大潮中的赤诚相遇,再到百年奋斗里的深相结合,该历程体现出三种特性,即时间上的继起性、空间上的并存性和价值观的融通性。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可划分为“三个60年”,中国共产党于“第二个60年”继前苏联而起,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作为时间继起性的过程形式,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空间并存状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这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因此我们将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展望未来,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趋势不可逆转,这无疑为历史自信指明了毋庸置疑的方向。

历史自信是清醒的,肇因于180多年世界现代化洪流的冲击刺激和深刻启示。历史的演进并非一帆风顺,自信的获取亦非水到渠成,它往往须经历无数挑战的淬炼与痛定思痛后的觉醒。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中西“大分流”的历史情境下,西方诸强挟两次工业革命之优势,先资本东进、继西力东侵、再西学东渐,终致中国深陷艰险重重的危局之中。正如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所言:“呜呼!中国之弱,至今日而极矣!”它表现为“不知国家与天下之差别”“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和“不知国家与国民之关系”。既然现代化洪流是每一个身处近代变局中的国家都需要面对的最大课题,那么中国自当进行国家的现代转型,是追摹先发型现代化国家的模式亦步亦趋,还是基于自身历史遗产与科学理论而返本开新?彼时各种救国方案都以失败而告终,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暴露出的资本主义文明自身所隐含的根本性矛盾,早在1916年,李大钊同志就预言未来中国将铸就“‘第三’之文明,乃灵肉一致之文明,理想之文明,向上之文明也”。近代中国赓续与转型的实现,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恢复了国家主权的独立,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秉承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认同,绝非照搬欧洲中心主义下的民族国家路径。这是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自信亦在浴火重生中得而复失历久弥坚。

历史自信是强大的,源自于100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大潮的卓越成就和宝贵经验。一百年前,我们党刚刚诞生时,可能很少有人预想到能够成就今天这样的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人民,以百年奋斗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放眼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深刻地、历史性地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回顾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发展史,没有哪一个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如此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总结近代以来180多年的中华民族复兴进程,没有哪一个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可以创建新中国,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历史自信在崇高使命、坚毅前行中充分彰显、底气十足。

历史自信又是激荡的,昭示着未来新赶考之路的光明前程和壮丽图景。借助长时段的考察与把握,历史自信犹如滔滔长河一般,蜿蜒曲折,绵绵不息,终于在新时代积久而成汹涌澎湃、不可阻挡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放眼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蕴含其中的深沉底气即历史自信。以史为鉴,汲取智慧,进而坚定自信,我们一定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本文来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